CHINESE  INSTITUTE  OF  COMMAND  AND  CONTROL

美军步兵初级指挥员课程(IBOLC)实弹演习内容改革

发表时间:2024-09-20 15:35


美军步兵初级指挥员课程(IBOLC)实弹演习内容改革


序言

排级实弹演习(LFX)是美军步兵初级指挥员课程(IBOLC)的一项巅峰活动。课程中该演习是美军对步兵初级指挥员的战术及领导能力的全面检验。

图片



01

美军步兵初级指挥员课程(IBOLC)简介

美军步兵初级指挥员课程(IBOLC)是为新任步兵军官设计的基础训练课程。它旨在培养学员成为能够领导步兵部队的军官,掌握步兵战斗的核心技能。课程内容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体能训练:学员需要通过严格的体能测试,包括跑步、俯卧撑、仰卧起坐等,确保能够胜任未来的战斗任务。持续进行的体能训练提高耐力、力量和战斗时的身体适应性。

2. 步兵战术:掌握步兵排和班级别的战术,包括进攻、防御、伏击、巡逻、侦察等行动。学习如何在各种环境中(例如城市、丛林、山地等)进行战斗。包括对武器和装备的使用和维护的学习。

3. 领导力训练:重点培养学员的决策能力和领导才能,尤其是在高压和复杂的战斗环境下。学员在训练中将轮流担任排长或班长的角色,领导其他学员完成任务。

4. 识图用图:学员学习如何使用地图、指南针和GPS设备进行昼夜间的地形导航。培训中要求学员在各种地形中进行长距离徒步行军。

5. 武器训练:涵盖所有主要的步兵武器系统,如M4卡宾枪、M240机枪、M249轻机枪、手榴弹、迫击炮等。学员需要掌握这些武器的操作、维护和射击技巧。

6. 实弹演习:大量的实地训练演习是IBOLC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在模拟战场环境中执行战斗任务。演习通常持续数天甚至数周,目的是将学员置于真实战斗情境中进行领导和决策。

7. 伤员护理:基础的战场急救培训,学员学习如何在战斗环境中为受伤的士兵提供急救。包括止血、包扎、应急处理等基本急救技能。

8. 战术通讯:学习如何使用无线电和其他通信设备在战斗中保持联络,确保能够高效传达命令和报告战况。

02

实弹演习内容改革详情

实弹演习主要内容:步兵初级指挥员课程共安排19周,排级实弹演习在第17周进行。它模拟大规模作战行动下的预有准备攻击,目标是夺取敌方堑壕。实弹演习强调战斗节奏为前提,并以步兵领导能力和战斗技能为基础。演习中为排指挥员配备了小型无人机。

排级实弹演习全过程聚焦近距离战斗所涉及的基本战斗任务,学员需要掌握更换机枪枪管、剪断战术障碍物上的铁丝网、进入火力支援阵地以及进入战壕作战等技能。为与强敌对抗做好战斗准备,学员还需要构建主要、备用、应急及紧急通信方案,并在实弹演习之前进行分发、并组织大规模预演(各要素间的最远距离),以确认方案的可行性。
在该课程设计中,美军认为战斗节奏对于实弹演习任务的成功意义重大(美军军语中,节奏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对于敌人而言军事行动的速率与韵律)。因此演习背景假定强敌对抗,这种情况下作战双方都具备较强的侦察手段,双方行动可能均处于被监控状态,一旦美军发起攻击,对手便能确切掌握步兵排的位置和运动方向,并能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因此,美军要求排里的每一名学员都佩戴手表并记录时间,以便在对手反击之前快速决策、快速协同、快速行动。课程排级实弹演习改革具体情况如下。

敌情设置

敌情以战斗命令形式下发给学员,情况直接明了且贴近实战。美军假想敌方一个加强步兵班据守着战壕,借助坚固工事组织防御,且已在此处驻守至少七天之久。关心地域位于战壕的南面和东面,该处有一个敌人的疑似监听哨/观察哨。当美军开始建立阵地时,敌方目标将在2号火力支援阵地的西侧显现。敌方被预设为具备完好通信能力,并且战壕处于敌方迫击炮和火炮的射程范围内。战壕由三股蛇腹形铁丝网防护,美军学员们将以机械手段突破该障碍。在目标附近有敌方上级部分力量,其增援部队能在10分钟内抵达目标地点。触发敌方增援的因素是美军在突破点处集结。敌情模板如下图。

图片



想定围绕着与四条阶段线相关联的三个预设火力支援阵地构建。1 号火力支援阵地位于最东边的位置,保障排行动自由,以便其清理关注地域。一旦学员排长下达火力支援任务,打通通道,学员们即可越过第一条阶段线。当学员们清理该地域时,会遇到敌方两人组成的监听哨/观察哨。一旦清理完毕,对伤员进行评估,排继续越过第二条阶段线,触发第一次火力转移。2 号火力支援阵地位于战壕的正南面和西面,为突破和突击部队提供火力以隔离敌人。

在第三条阶段线处,突破小队运动到用沙袋构筑的掩体位置,这里将作为突破小队的集结点,以便他们运用单兵战术前往位于突破口外侧的火力支援阵地。学员们在近距离压制战壕,并在战壕外进行最后一次火力转移,为突破小队开辟通道以便其剪断铁丝网。一旦建立火力支援阵地,便开始SOSRA(压制、遮蔽、清除、削弱、突击)行动。3 号火力支援阵地,位于战壕西侧,是即将到来的敌人反击中组织仓促防御的最西侧位置。

火力支援

在实弹演习中,美军第19步兵团第1营迫击炮排将提供火力支援,以进一步实现实弹演习的教学目的。在作战筹划和准备阶段,学员们需要准备一份目标列表工作表,其中包括在任务目标上及目标之外预设的各种所需打击的目标。迫击炮分排将所有火力发射到西侧大约 300米的弹着区,使学员观察员能够实时调整火力。学员排长通过无线电直接与该营迫击炮排的射击指挥中心联系,以将火力调整到预先计划的目标和临机目标上。第19步兵团第1 营提供一个60毫米迫击炮分排作为演习中的连级间瞄火力,一个81毫米迫击炮分排作为营级间瞄火力。美军让该营迫击炮排下派专业军士担任连级火力支援军官/军士,联络方式与一线部队保持一致,使学员排长能够获得更丰富的近似实战的经验,同时毕业分配后可以与部队无缝衔接。

堑壕作战

为及时吸纳俄乌冲突中的经验教训,课程内容调整后,学员们将在基础步枪射击术(19周中的第4周)期间开始为堑壕作战做准备,他们使用分配的武器进行城市步枪射击资格认证,为近距离交战做准备。在“小组/班行动”(第8周)期间,他们作为一个班学习战斗演练(进入堑壕并建立立足点)的基本要领。在“排作战”介绍(第11周)期间,学员们将作为一个排进行战斗训练。在本周,该训练科目与战斗训练(突破布雷的铁丝网障碍)同时进行训练。在“城市作战”(第16周)期间,学员们学习战斗训练(进入并清剿一个房间)以及如何在各种城市作战环境中行动,包括走廊、屋顶和楼梯。

图片


第 17 周的排级实弹射击过程中,突破方式设计为借助断线钳进行机械突破。其中一个关键要点在于使用工程胶带在左手栏杆处标记突破点,以及如何用 VS-17 面板标记堑壕入口点。学员们在最初的入口点使用两枚手榴弹扔进堑壕。一旦第一队人员进入堑壕,领头者便伸出一根“摩西杆”,它由一根长鞭状天线组成,顶部在白天配有 VS-17 用于标记;到了夜间,则用一个红外化学发光棒取代 VS-17。这样一来,整个排就能够追踪沿着堑壕移动的己方部队的前线踪迹。学员们在进入堑壕之前要隐藏摩西杆的明显标记,以避免不必要的暴露。

图片


VS-17 是一种由军事人员使用的信号装置,用于向飞机发送信号以及标记临时着陆点。VS-21 是 VS-17 的替代品,它提供了红外特征,使得在低能见度条件下可通过热成像进行使用。

在堑壕中行动时,突击部队会配 10 枚手榴弹,在每个工事(总共八个)处使用一枚,另外两枚用于最初的入口。在堑壕中,沿着堑壕的长轴有两处设计了自动倒下目标交战点。这些是使用 “伊万”人形靶目标构建的,用 550 伞绳系在一个气球上。气球位于目标的质心处,所以当学员准确地击中质心时,气球会放气。这会导致整个目标倒下,从而模拟一个失去行动能力的敌人。为了控制这次交战,一名教官紧跟在先头突击部队后面,如果出现不安全行为,他能够下令停止射击。此外,使用模拟弹药的演练作为标准来确定排是否能够安全地在堑壕中攻击目标。如果他们不能安全地执行战斗训练,他们就不能在战壕中进行实弹射击。

图片


这种人形靶的胸部中央绑有气球,当学生击中目标的关键位置(即中心质量)时,气球会被击破并放气,从而导致整个目标倒下,模拟敌方被击倒或失去战斗能力的情况。

无人机运用

为进一步提升排的作战能力,美军在排一级新增了小型无人机(sUAS)运用。这里把大疆御 3 无人机提供给了排长,与美军通常在连一级通常配备的“渡鸦”无人机和营级的“美洲狮”无人机不同,美军认为,乌克兰冲突中小型无人机的杀伤力已得到充分验证与测试。在排级实弹演习之前的训练进程中,步兵初级指挥员课程引入了应对小型无人机的训练。演习中学员排长通过电台与教官无人机操作员进行联络,教官操作员可以在塔台外的位置,或者与排长一同处于通道上。当连长对排长进行评估时,他们也会给出使用无人机的提示,包括向上级推送信息以及指导排长利用无人机为1、2 和 3号火力支援阵地清理路线等。美军认为大疆无人机具有极高的机动性,可以模仿欧洲战场上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所使用的四旋翼无人机。因其尺寸小巧且机动性强,无人机能够用于清理战壕中的盲区并观察间瞄火力。学员排长向上级沟通以及同步使用他们内部的大疆御 3小型无人机来协调转移并提升直瞄和间瞄火力的能力,是他们在该职位上被考核的主要要点。
美军之所以对步兵初级指挥员课程改革,目的是让学员为未来大规模冲突做好准备,换而言之,就是为了与中俄直接冲突做准备。美军认为,之前那种一旦 1 号火力支援阵地停止射击就击掌欢呼的日子已成为过去。改革后的课程中,美军开始开展持续战斗训练,同时为后续行动筹备部队,其武器班正在接受节约弹药方面的训练,其关注点超越了当下的任务,且贯穿整个任务过程。美军认为,步兵排始终处在战斗的最前端,它既要准备投入战斗并赢得当前的战斗,又要过渡到为后续行动做准备。

本文来源:外军分队作战训练研究